秦陵出土的陶俑都是宝贝,可是它们遭到盐害
一直以来,文物保护都是热门话题,尤其是青铜器,陶器和木器漆等文物,它们在地下掩埋千年被清理出来后容易遭到破坏,比如盐害毁坏。不过,消除盐害也有好的方法……究竟什么是盐害呢?又该如何消除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年6月,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一座陪葬坑,后经考古专家们勘察确定为秦始皇陵的随葬坑,并且在后期的发掘和清理过程中又发现了大量人俑,也就是如今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除了兵马俑之外,考古专家们还出土了一些小型的百戏俑,在清理完毕之后专家们还将这些百戏俑都裹上了湿漉漉的白纸,最后才送到博物馆保存。同样,在清理其他汉代墓葬的时候,如果发现了陶俑专家们都要先准备白纸和清水,然后将润湿的白纸里三层外三层把陶俑裹的严严实实。
对于此事,有的人就纳闷了,陶俑出土之后为何要裹白纸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先带您看一件文物。在陕西乾陵博物馆中,曾有游客发现两件陶俑文物上长毛了,即很多密密麻麻的白色絮状物结晶体。后来,乾陵博物馆专家表示,陶俑长毛是盐类结晶物,因为博物馆内的温度较高,导致陶俑内的盐分析出来,然后附在陶俑表面就像长毛一样。
专家们表示,陶俑长毛虽然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严禁发生,因为这对陶俑文物会造成严重的损坏,导致材料内分子的平衡作用力减弱,进而使文物出现脱皮或风化现象,造成不可修复的毁坏,所以为了更好的保存陶俑文物,专家们在出土的时候就必须先做好一件事,即用湿润的纸张将陶俑文物包裹,用学术上表述就是除盐害。
所谓盐害,顾名思义就是盐类物质的危害,这里的盐并非是我们日常的食用盐,而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比如氯化铜、硫酸钙和醋酸钠等。陶制文物在地下掩埋千年,土壤中的各种盐类物质都会渗入其中,时间越久积累的就越多,同时该文物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才能一直保存至今。如果一旦该文物被清理出来,即人为的破坏了这种平衡状态,因此就需要除盐害,将渗透到文物内的盐类物质都释放出来。要想除去盐害其实也不难,无非就是利用化学上的置换反应,将盐类物质分解即可。在脱盐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用对纸张,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考古专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安徽的宣纸效果最好,因为宣纸韧性极好,还能长时间锁住水分,不至于在包裹的时候水分很快就蒸发。另外,在阳光的照射下,宣纸干燥后还不会产生裂纹。
最为关键的是,宣纸表面有很多微小的毛絮,湿润之后能够深入覆盖到陶俑上的每一个部位,哪怕是再细小的裂痕和缝隙都能接触,然后再利用毛细血管网的原理将盐类物质溶解吸附,不放过每一处死角。湿润的宣纸包裹后,还要放在阴凉的地方自然晾干,等快干的时候再继续用水润湿,反复5-6次即可,等最后宣纸干燥了再揭下来,这样陶俑内的有害盐类也就溶解排出来了,此时就可以正常打包装箱送到博物馆研究或做展示,最后有条件还能加固化剂有更好的效果。
保护文物之路任重道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位,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在文物保存过程就会出现异样。当然,出现问题也不必惊慌,而要冷静的思考,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就行。对于乾陵博物馆长毛的陶俑来说,后期专家们经过处理现在也恢复正常了,对此我们也要吸取经验教训,注意文物的保存环境,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