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与工业食盐制造的前世今生

“民以食为天”,而“食”中必不可少的一味添加,就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中之一味“咸”。食盐产生咸味,而不仅是提供咸味,同时还是维持人体机能的重要摄入。而因为食盐在食物方面的绝对地位,食盐一直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在中国身居专营专卖地位几千年,食盐在农业社会到现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可窥一斑。身为重要战略资源的食盐,其产制工序被详尽地记录在了各种典籍当中。许慎《说文解字》中道: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即在文字形成阶段,劳动人民已经做出了天然卤与食用盐的区分。而王廙《洛都赋》则说: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成之自然,表明最晚在汉代,我国人民便已开始利用盐池取盐。对食盐加工工艺记述最详细的宋应星《天工开物·作咸》中,则记述了食盐开采和生产的六种途径,海水盐、池盐、井盐、末盐、崖盐和砂石盐六种,对中原王朝不同地域的食盐生产都做出了具体的划分。海盐是“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宋应星在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海盐这种重要盐产来源的生产方法,还做出了区分:凡盐淮扬场者,质重而黑。其他质轻而白。以量较之。淮扬地区的海盐质量,普遍优于广、浙地区的海盐,可见最晚在明代,人们对食盐这种必备调味品就已经做出了地域性的择优选择。池盐即盐池生产的食盐,则带了更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供晋、豫诸郡县。”其中出自宁夏的池盐,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食盐来源,宁夏的盐池县至今仍分布着许多可开采的盐池。春天引水种盐,夏秋之交长成,相比海盐的晒制,池盐的生产则省去了这道工序,成为供边塞和陕西河南等地的重要食盐来源。海盐和池盐是主要的食盐来源,而在山高路远的云贵蜀地区,缺盐成为该地区人民摄取营养的主要障碍,这时,井盐就成为了备用选择:“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周围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故造井功费甚难。”在这种食盐缺乏的大环境下,井盐虽不是最佳选择,但却是防止食盐匮乏的必要选择。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叙述的食盐开采方式,在今天的工业化生产大环境下,仍作为主流。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还是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这种智慧结晶至今仍能作为生产方式存在,今天的食盐工业,更注重对原有的生产进行改良、进行加碘或去碘的工作。年,我国盐业体制进行改革,使得生产企业进入销售环节,放宽食盐销售的限制。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中并未取消食盐专营,即食盐经营仍处在国家监控的流通下,国家实行食盐定点批发制度。非食盐定点批发企业不得经营食盐批发业务。在古代延伸至现代的工业生产中,食盐属于变化相对较少的一种,并且经营方式古往今来并无太大差别。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食盐今后仍将处于这个重要的地位并且继续发挥其稳定的作用。作者丨屈凌岚编辑丨屈凌岚审核丨陈俊岐(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7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