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相声演员要体验生活,挖掘生活郭德纲

试想,如果把一个人关进一间不冷不热,特别舒适的屋子里,只有灯光照明,看不到日月星辰。每日三餐,美味佳肴,有人送到窗口,没有其他任何声响,也无人与之交流,只能吃饱了上顿等下顿,您说这个人还能不能活呢?我觉得不能。那么,若是把人换成人之外的其他动物能不能活?我觉得可以。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是高等动物,除了物质需求以外,还有精神需求。

当然,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每个人的精神需求也会有所不同的。比如普通阶层的人看电影电视剧,爱看那些家长里短或快意恩仇的,读书爱读那些故事性强的,歌曲爱那些好学好唱的,听相声爱听那些逗乐的。所以,倘若那种艺术形式胆敢趾高气昂地说是来教育普通阶层的人的,就会被人们毫不留情地扔到垃圾堆里去。

在我看来,相声要有教育意义,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戴的一顶纸糊的高子帽,是小牛拉大车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劲儿,是彻彻底底地掩耳盗铃,最终自食恶果的伪命题。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毕竟因为人与人的站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的。

什么样的相声好,我爱听郭德纲,你爱听姜昆,这就跟张三爱吃馒头李四爱吃大米饭一样,各吃各的就完事了。可李四却对张三说吃馒头没品位了,太不高雅了。

说完还要伸手去夺张三的馒头,结果被胖揍了一顿。

您说这事怪谁呢?

郭德纲的相声好不好?我认为好,为啥好,因为一是他的包袱他能戳中我的笑点,二是论说学逗唱,如今还能登台的这个大师那个艺术家,您说哪个能比得过?

可那位说了,我们不比这些,我们比高雅。

摸着良心说,相声不比说学逗唱比高雅,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

相声起源于市井,市井便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基础,它就会消亡,这是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从相声近二十年的发展来看,这个道理无疑是正确的。

姜昆先生曾多次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群众中间去,体验生活,挖掘生活。

什么叫体验生活,我认为就是去看看老百姓怎样生活。这个生活不仅仅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还包括他们的文化生活,也就是精神生活。

什么叫挖掘生活,就是去了解老百姓有什么样的精神需求,什么样的相声才是他们爱看爱听的。

当然,相声理论家和说真正的相声艺人还是大有不同的,比如有的人,论相声应该怎样发展,就跟评价早点摊李二嫂的煎饼似的,应该擓多少糊糊,应该从哪头转,一套一套的可像那么回事了。可一上手就露怯了,能把煎饼摊成沙盘图。而有的人呢,甭看理论说的不多,但随意一出手,就是高手。

在我看来,作为从事相声的专业人士们,与没日没夜地研究相声理论,真不如走到群众中去,市井中去,了解一下什么样的相声能给人民群众带来笑声。

有人说,老百姓就爱听俗的,我觉得这话还真说对了,相声本来就是市井文化,就是给老百姓解闷儿用的。

还有人说,像郭德纲,德云社,他们本来就说不了“高雅”相声,所以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这事甭较真,就以这帮子民间曲艺艺人若是真到了所谓大雅之堂,说出来的东西也差不到哪儿去,因为人家天天说月月说,这些付出可都是会有回报的。

打个比方,人们为什么喜欢郭德纲评书加闲白儿,因为能从这些闲白儿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历史典故,民风民俗。

这些东西都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日积月累下来的,可不是临时抱佛脚搞出来的。

老青年一直认为,“相声之争”的本因,并非完全“雅俗之争”,而是“同行是冤家”的真实体现。

有两个人指责我,说我唯恐天下不乱挑唆是非。这两个人是谁呢?一个叫单纯的吓人,一个叫装正经高手。

现如今说相声的不过两个,一个不靠卖票的就能过上好日子的,一种是得靠卖票来吃饭穿衣的。按理说彼此应该互不相干,可为啥却格格不入呢?

说到底,还是喜来乐救了格格的命,抢了王太医风头,惹得王太医不开心了的道理。

对于王太医来说,金银已经不缺了,面子就成了最重要的了。所以尽管喜来乐一再说自己只是想把格格的病治好,并无邀功请赏之意,但王太医依旧不依不饶,因为你太能耐了,显得我没能耐了。

《水浒传》里,林冲被发配沧州,投奔柴大官人。八十万禁军教头能来投奔,柴进自然高兴,所以予以了高规格的款待。不成想这事却惹恼了府上的洪教头,二两酒下肚,忘乎所以,偏要跟林冲比划比划。

其实在柴进心里早就知道,洪教头根本不是林冲的对手,看他如此傲慢,正好借此机会让老林教育教育,于是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结果呢,林冲只是出了一小手,便将洪教头打翻了。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个比方打的不合适,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确实,洪教头打不过林教头,只能认头。不认也不行啊,爬起来再打还得多挨一次揍。

可“文无第一”却并不是以“武无第二”的道理解释的,比如大家都在平台聊相声,有人能聊出自己的观点来,而有人则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一口气写了一百个字,却字字句句不知所云,赞扬姜昆先生的相声好,好在不结巴不口吃不说错词,赞扬姜先生的贯口好,说是口齿清晰声情并茂。

就这样的水平也跟人家说“文无第一”?脑袋瓜子上套油桶,脸是不是也有点太大了?

同行之间相争,说到底还是人性使然。最难以理解的是,作为自己也是生活在普通阶层的,天天离不开油盐酱醋的小老百姓,也跟着天天要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升级成一尘不染的白莲花。

反正我是不敢这样,不然我家那位母老虎会骂我老牛扮小牛,真收拾我呢。

更有甚者,说郭德纲的相声全是黄段子。我就纳闷儿了,甭说舞台上面对上千观众了,就是你在直播间里,面对三五个人,讲讲黄段子试试,看看有没有人削你。再说了,既然你认定人家说的是黄段子,咋不去写个状子告他去啊?

为什么不去?我当然知道了,前些年在过街天桥上卖盘的那位,就是你吧?因为某张盘特好看,你还多加了一块钱对吧?

什么?你没卖过盘?那你就是那个买盘的。

客观讲,剧场相声里有没有俗的东西?我觉得有,但那绝不是什么黄段子,如果非要给一个定义,我觉得就是一说一乐的相对通俗点的玩意儿罢了。而这样的内容,除了特殊历史时期和在重大演出中不能出现之外,自古就有,并且众大师艺术家们也都有。

那么为什么大师艺术家可以有,别人就不能有呢?因为有一句话叫看人下菜碟,同样的东西在人家那儿就是针砭时弊,可你说出来就成“三俗”了。

当然还有一些人,他们判断雅俗的标准,就跟苏东坡看佛印禅师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满脑子都是黄白之物,所以他看什么也都是黄白之物。因为他满肚子里装的都是臭鱼烂虾,所以他才能把长在一块的两根胡萝卜看成是有悖伦理的无耻男女。

他们从不去想郭德纲演过,重新整理过,创作过多少段相声,他们总是刻意避开郭德纲对状态垂危的传统相声所做出的贡献。

为了完成不可告人的心愿,无论怎么与他们讲道理摆事实,他们都会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来,就像我们村李寡妇骂街似的,一手掐着腰,一手指着别人,一个“俗”字从早到晚,不骂得自己休克了决不罢休。

干得多毛病多,干得少毛病少,这是个很令人无奈的怪现象。一辈子就会三段,其余时间,要么写“奋发图强”之类的大标语,要么开“净化相声”的大会。

试问,对这样的相声人,您能挑出他的毛病来吗?

#12月打卡挑战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