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
年中国初次结婚的人数或许将创下8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过去7年中国的结婚率暴跌了将近一半。
年轻人不想结婚这在网上好像早就是共识了,不过比较好奇的是中国到底哪些地方的年轻人最不愿意结婚。年中国结婚率倒数前三名的省市分别是上海浙江和福建,北京广东山东湖南的结婚率也偏低,结婚率最高的则是西藏青海和贵州。
影响结婚率的因素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人口结构
初婚的主力人群是90后年轻人,占比低的地方结婚率也不会高,前面提到的上海山东江苏湖南这些结婚率低的省市,恰好都是中国老龄化问题最突出的几个地方,结婚人少的问题自然也更加明显,相反西藏青海都是人口结构比较年轻的省份,结婚率自然也就高一点,不过也有一些年轻人多的省份结婚率却很低,比如说广东,这就和人们结婚的意愿有关了。
中国90后人数比80后少了约15%但是结婚率却大跌了一半。
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婚或者晚婚,90年代中国平均结婚年纪是2岁,很多情侣一到法定结婚年纪就去领证了。但如今中国初婚年纪已经长到了28.6岁,江苏上海的出婚年纪都在0岁左右,安徽省和广州市男性的出婚年纪则高达2岁,最夸张的数据是湖北襄阳市男女出婚年纪分别是5和4岁,0岁结婚都算是早婚了。
其次结婚率高低也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经济发展越好的地方人们反而更不愿意结婚,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结婚?
首先当然是因为结婚要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能获得的收益却越来越低了,结婚虽然是一件浪漫美好的事情,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结婚更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社会契约。
在上世纪早期的农村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男耕女织搭伙过日子的模式能够分摊生存的风险,同时夫妻还可以生孩子来养老,而生存成本相较如今更低,收益是要远远大于付出的,因此大家巴不得都早点结婚生娃。但是现在结婚先不谈收益,光是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多人就根本承担不起。在父母辈结婚就花了几床新被子的钱,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没车没房花钱领个证就结婚了。
现如今呢,年中国新人结婚开支平均就得22万,要是算上房子彩礼可能还得翻个四五倍甚至十倍都不止,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负担不起的数字。实际上中国结婚率低的地方要么是彩礼太贵,要么是房价太高。浙江福建江西黑龙江这4个低结婚率的省份正是中国彩礼均值最高的省份,平均彩礼支出都超过了10万,有的县城彩礼甚至能要价二三十万,江西农村甚至流行过彩礼贷,都搞出一套金融产业链了。
北上广的年轻人不结婚自然是因为房价了。就拿北京四环以内的房价举例,目前均价已经超过了10万每平米,万就只能买两个厕所。所以单靠年轻人自己是无法买房的,只有掏空两个家庭的钱包,而且未来还要面临生儿育女等等经济负担。
年轻人除了对现实的无奈,年轻人观念上的变化也在影响着结婚率。
社科院曾对母胎solo的90后做过一次调查,发现这一代年轻人普遍更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独立。如果遇不到合适的伴侣大家更愿意回归自我的生活,把精力放在取悦自己上。初婚时间延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选择读博读研的年轻人变多了,尽快成家安稳过日子早就不是很多人的第一追求了。
况且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即便不结婚也有很多东西能满足情感的需求,比如看别人谈恋爱,数据显示90后用来代替亲密关系的恋爱代餐礼排名前三的正是追星虚拟情感服务和嗑CP。感觉现在从脱口秀到世界杯,从剧集到电竞就没有不能嗑的CP,连离婚夫妻都有人嗑很多年。一次恋爱没谈过,但婚姻里的酸甜苦辣从怦然心动到老死不相往来全整明白了。
这种享受单身的快乐还会相互传染“北京青年研究”这篇论文提到单身群体内部普遍存在从众效应,单身的人往往希望靠构建同一性来寻找群体认同,说的直白点,你的结婚欲望强不强有时并不取决于你自己,而是你周围结婚的人多不多。
单身和结婚都是容易跟风的,留在老家里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二胎三胎时间一长单身的人就容易觉得自己是异类,哪怕本来不想结婚也要忍不住去相亲了,要是在北上广飘着身边都是没结婚没恋爱的,朋友圈里也经常能刷到“40岁不婚的快乐你想象不到”,对单身的态度也会更积极萌生出我单身我自豪的感觉。
父母因为年轻人不结婚而感到着急,催婚的理由也千千万,但是现在已经很难说服年轻人了,不是因为结婚本身不好,而是因为社会的价值多元了,个体价值被看到了,我们渐渐意识到生活其实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儿孙满堂或孑然一身说走就走或柴米油盐,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闪光点,什么是幸福的本来就不该被定义,我们有权利在同样的年纪寻找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决定你幸不幸福的从来不是另一个人,而是要为生活负责的自己,如果你也正在为结婚相亲而纠结,不妨告诉自己幸福的答案不藏在营销号的文章,里也不映射在过来人的人生经验里,最合适的人生一定要亲自去体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