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科协十大精神丨苏州市科协深化会地

苏州古代是状元之乡,当代是院士之城,苏州院士多达位,涌现出以王淦昌、王大珩、程开甲、杨嘉墀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苏州是用实践印证邓小平同志小康构想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的地方。长期以来,苏州市科协聚焦“四服务”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年和年,分别被中国科协批准为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和中国科协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为两大试点融合的唯一地级市,走出了科技经济融合的“苏州模式”,多次在中国科协全国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年更以设立办好“苏州科学家日”为契机,推动科协工作转型升级,重点聚焦生命健康领域,致力于科学家和企业家融合,全力打造“科创中国”苏州版。

融入经济发展主战场,聚力产业制造高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在全国率先设立“苏州科学家日”,率先推出了全国领先的人才新政4.0版,全方位构建起了“科学天堂,苏适到家”的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主动融入全市工作格局。将科技工作者服务纳入全市人才工作格局,连续参与十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推动科学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星”,特别是今年初全市开放再出发大会发布市委一号文件发布30条政策,明确科协“离岸创新50+10”和“设立‘苏州科学家日’”2项任务。成功助推并承办了首个“苏州科学家日”活动,聚焦“精准智疗,守护生命,携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主题,将两年一届的苏州院士论坛(院士回乡活动)以及年度海智离岸创新创业峰会整合升级为国际科学家苏州峰会,“三所、两会、一校”(中科院硅酸盐所、医工所、纳米所,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药学会,苏州大学)等联合举办,颁授首届“苏州科学家勋章”,40多位中外院士出席,多家医药领域企业到会,共谋发展,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签订11个科技经济融合项目,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在会上视频致辞并以肯定支持。

二是积极紧贴产业发展规划。贯彻国内率先出台的《全力打造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实施方案(—年)》要求,在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国药谷”中体现科协担当作为,力争到年形成规模万亿元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加强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药学会等国高等级学会的战略合作,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站作为“第一站”并揭牌成立,召开苏州市科技经济融合专项行动推进会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工作站首场会企对接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工作站特聘专家、省科协、市政府、市科协、市工信局相关领导以及多位苏州市生物医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组织相关需求对接,开展了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同时,积极与中国药学会合作,在苏共同举办第二十届中国药师周。

三是加快完善政策集成体系。年出台了《苏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开展助力工程工作,服务了一批企业,落地了一批项目;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指导意见》,在全市设立了一批助力工程示范镇区,建立的完备的上下联动工作体系;年修订了《苏州市高层级学术活动资助办法》升级版,进一步加大市高端学术活动的资助力度,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高端学术活动在苏举办,加大国际国内学会院所来苏办会的支持力度。市科协和市工信局联合出台了《服务科技经济融合三年活动计划》,按照一个板块对接一个以上全国学会的目标,围绕苏州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四大先导产业,搭建科技经济融通平台,明确12项重点工作任务,用三年时间打造“科创苏州”服务品牌。

导入学会生力军,构建会地合作平台

聚焦苏州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新兴产业前沿,摸清产业特质,精准施力,争取全国全省高端资源导入苏州,服务地方,推进学会与地方深度合作升级,走出从零星技术支持到重点项目合作,再到全面建站服务的会地合作“三部曲”,通过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既促进了市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市相关学会发展。

一是技术支持助力转型。与全国学会紧密协作,邀请全国学会的多个领域专家,为推进市产业技术革新和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献计攻坚,5年累计征集技术需求多项,累计开展对接活动46次,家次企业与15家全国学会余名专家进行了对接,对接活动成果丰硕,一些成功案例被中国科协宣传推广。苏州杰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指导下,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开发出中国首个原创的并拥有国际领先知识产权的介入心脏瓣膜,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能有效微创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的产品,为企业节省了0万元试验费并加速了产品上市时间半年以上。

二是项目运作协同创新。以项目化合作形式,重点聚焦苏州的四大主导产业,推动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升级,累计有55个项目达成意向,已有23个项目成功落地。其中与中国金属学会联合张家港市建立了江苏冶金技术研究院,服务长三角地区冶金企业绿色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合作建立了苏州中纺学面料产业研究院,服务纺织企业生态化技术改造;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合作设立了长三角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环科人才培养、项目引进;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合作设立双创基地,开展汽车工程领域大赛和成果转化落地。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合作设立吴文俊奖永久颁奖基地;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合作设立业务和学术交流总部等。

三是融合建站全面合作。聚焦各个板块产业需求,充分借助各板块政府政策资源,整合企业、金融、技术和人才资源,探索建立零距离的产学结合体——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站,通过搭建平台型组织网络,做实协同创新平台,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4个全国性学会签约设立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站4个,工作站实施项目化运作,市科协明确市级主导的重点工作站每年支持20万元的运作经费,县区级主导的一般工作站10万元,进一步共推政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引入一批大教授大专家参与产业共性技术,深度参与科技经济融合工作,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

深入企业主阵地,赋能会企协同创新

服务企业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家和企业家融合始终是科协工作的重要内容、主题主线。早在上世纪60年代,苏州科协每周四在苏州园林曲园开放“技术夜市”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协作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乡镇企业的“星期六工程师”。90年代初,启动“双杯奖”竞赛评选活动,30年来接续升级,纳入市政府“杰出工程师奖”,去年,升级“双创双杯”竞赛,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学会,助力企业对接研发需求‘最初一公里’,努力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推动解决企业“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突破并形成重大服务成果,让科技成果与产业实现‘精准链接’。

一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牢牢抓住企业技术需求的“牛鼻子”,深入开展科技经济融合工作,每年面向全市企业征求40-50项企业技术需求,根据需求技术领域向各级学会和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发布,对有对接意向的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和落实。今年,战疫情期间,向重点企业征集重大需求共44项,向中国科协和各相关全国学会进行发布,组织了2场对接会,受到企业的欢迎。通过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的重点支持,成功促成了一批企业家科学家合作项目成功落地实施,自年以来每年项目都有全国学会的支持,并获得中国科协扶持,张家港海陆重工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商业航天结构部件制造项目获批50万元;五方智能车公司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智能车综合检测平台项目获批40万元;长三角绿色钢铁制造合作项目获得中资助80万元等项目,连续5年共7个示范项目获得中国科协项目资金支持,项目数和资金总量均在全国示范市的前列。

二是助推企业家科学家合作。充分利用科学家和企业、金融界资源,汇聚高端智慧,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组织开展“科学家对话企业家”活动,通过深入交流讨论,三“家”展开“头脑风暴”,共同为科技经济融合聚智聚力,更好服务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加快苏州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稳步发展。积极引入院士项目,整合多名苏州院士团队和苏州大学本地专家,召开战略研讨会,建立企业创新中心协同合作平台,统筹科协多方面的专家资源帮助龙头企业在前沿领域攻坚克难。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院士团队与太仓市政府签约精准智疗创新基地项目,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团队与亨通集团、苏州大学签约激光智能制造与装备研究所项目、省土木工程学会缪昌文院士团队与苏州轨道交通公司签约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科院大连物化所张玉奎院士团队与园区管委会、苏州国际发展集团签约创新成果转移及产业化框架合作项目。

三是发挥企业科协内生动力。坚持把提升基层科技工作者活力始终作为服务创新驱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科协系统“建家群创”活动中,企业科协的活力得到释放,以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发明创造推出双杯竞赛等多种形式出现的群众性创新创业活动,并形成“常熟创美”为代表的企业创新模式。同时,将企业科协组织提档升级,按照产业类别,成立产业科协和企业科协联盟,如常熟企业科协联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核心示范区企业科协联盟、吴江光电企业联盟等新的组织形式,依托企业科协联盟和产业科协,组织了很多小型产业技术论坛、人才培训、与上级学会的资源对接等工作,各级学会合作平台和新型企业科协组织成为我们苏州科技经济融合的“双翼”。

切入融合主旋律,集成部门板块联动立足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按照党委政府重视、地方企业积极、产业相对集中、学会具有优势的原则,实行区域一体化联动,同时,集成融合“四服务”职能,促推科协工作全面转型升级。一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为指导,夯实会地合作化的根基,组建长三角沪苏嘉芜四市科协协作联盟。在全市布局设立科技经济融合先导区5个、示范镇10家,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站立足先导区,将重点组织学会专家深入示范镇区开展工作,建立学会服务站、企会协作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载体,先行先试,一核多元,以点带面,逐步向全市区域板块示范推广,服务苏州大市,辐射长三角区域,着力承接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团”、省级学会“科技服务队”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规划编制、重点课题研究、行业标准制订、检验检测服务等方面合作。二是推进部门协同联动。与市工信局、人社局、工商联、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开展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变“游击战”为“阵地战”,在政策出台、企业摸排、科技人员奖励、企业家科学家沙龙等工作中深入合作,特别是今年与市工信局联合出台服务科技经济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全国学会、省级学会工作站下沉到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企业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单位挂牌设点,形成会企合作示范企业。强化苏州专家咨询团建设,深化与市委研究室、市委党校等部门合作,为科技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在疫情过后,与各部门联合服务企业复工复产,针对市医疗器械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工信局联合开展医疗器械企业适用技术培训,受到企业广泛欢迎。三是推动自身建设转型升级。以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工作为契机,推动科协工作再出发、再深化、再攀高,将持续深化科协系统改革融合于科技经济融合工作中,成功入选中国科协地方科协深化改革试点项目。升级海外人才离岸试点“一核多元”模式、着力实施工程(加快50家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和10家在岸创业基地项目建设),被中国科协定义为离岸“苏州模式”,首创“赛先生说科学文化讲坛”,举办三期讲坛,三期讲坛直播点击量合计超过40万人次。持续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双杯赛”等各类竞赛及魅力科技人物(团队)评选,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向高层次发展。

来源:江苏省科协供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8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