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味道与健康上
人的嗅觉和味觉,是与生俱来,由老天直接赋予的。嗅觉和味觉有效融合会后,便应运而生了唯人才有,为世人普遍接受,人人都不尽相同,具有千差万别的一种东西——味道。然而味道,则由咸、甜、酸、辣、苦、鲜、香和千变万化的复合味组成。如此一来,味道就是辨别食物的感觉,是由溶解于水或唾液中的化学物质,刺激舌面的味蕾细胞,反映至大脑皮层而引起兴奋的特定结果。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接受,有生理的、心理的、习俗的和知识的诸多因素,但其核心是对味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酸甜苦辣咸鲜香,肯定有一种是您所钟爱的口味。食品的滋味可口,可提高食欲,一饱口福,享受到饮食的乐趣。而滋味与健康还有更深层次的关系,长期调味不当,会损害健康。由此可见,口味和健康之间关系极其密切!这点,就是今天要给诸位微友讲述的重中之重。
咸味
国人的饮食风格,决定了咸为百味之宗,百吃不厌,是绝大多数复合味的基本味。大多数菜肴离不开咸味,酸辣味、糖醋味等也要加入适量的咸味,才滋味可口。咸味主要来源于食盐,酱油、酱、豆豉等也因为含盐而成为咸味的调味品,食盐是氯化钠,钠和氯都是人体日常必须的营养素。如果人体缺钠,就会感到疲乏无力,甚至死亡。但长期食盐摄入过量会诱发高血压,高血压已成为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缺钠,因为每人每日约需2克食盐便可满足健康的需要。可据调查,中国人每天摄入食盐量可达10克以上,有的地方高达20克,远远超出了人体的需要量。
此外,现代加工的食品中钠的含量也越来越高,各种食品添加剂多半以钠盐形式使用。而这些物质没有明显的咸味,人们往往不知不觉中摄入了过量的钠。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不宜超过6克,我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人们吃清淡少盐的膳食。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更应该低盐饮食。
为了避免摄入过多的钠,很多人可能会避开选择一些咸度高的食物。然而,钠并不仅仅存在于咸味食物中,很多吃起来或喝起来酸甜口味的食物,可能同样含有钠。这些食品吃多了也会造成钠超标,例如:火腿肠、薯片、话梅、牛肉干都是含钠高的食物,在生活中必须控制隐形食盐的摄入。
甜味
甜味,是人类首先喜爱的味道。刚生下的婴儿唯独喜爱甜味,因为母亲的乳汁带有淡淡的甜味。随着人们的成长,渐渐学会接受其它味道。天然的甜味来源于糖,烹调用的甜味剂主要是精制的蔗糖,是人体的能源物质之一。但过量吃糖,易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引起血脂升高和肥胖,加重胰腺的负担,吃甜食过多易引起龋齿。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不宜摄入过多的精制糖,即少吃富含蔗糖的甜糕点、甜饮料。不是说吃了糖或者吃糖多就一定得糖尿病,也不是说完全不吃甜的就不得糖尿病。糖吃得很多,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而是会间接增加糖尿病发病的风险。偏偏这个风险是通过肥胖增加的,所以肥胖才是引发诸多病症的“万恶之源”,必须引起重视。
白糖、红糖,还有冰糖,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三种糖。这几种糖营养素含量很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几乎只提供能量。如果想通过用糖来补充营养素,在营养素还没有补充够之前,可能已经被糖催肥了。所以说,适量吃糖才能尽享健康。一个人每天能吃多少糖呢?大概每公斤0.4克,举例来说,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24克糖的摄入是合适的。但如果已超重是个肥胖的人,那吃糖的量不能按体重计算,而是越少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广泛应用在工业加工食品(如饮料)中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对健康无益,长期过量摄入可能会有害。对糖尿病患者可适量选用甜味剂代替蔗糖以享受甜味的乐趣。
酸味
食物的酸味来自有机酸,因能解离出氢离子而呈酸味。饮食中的有机酸有醋酸、苹果酸、柠檬酸、乳酸等,做调味品用的基本上都是醋酸,也有番茄酱。醋能促进消化,增进饮食,抑制致病菌繁殖,并能帮助食物中的矿物质溶解和吸收,保护多种维生素不受加热破坏。
骨头汤如果不加醋,骨中的钙难以溶解在汤中,对补钙没有什么效果,如果加入两勺醋,则汤中钙量大增,加醋的骨头汤才是补钙的佳品。炒菜心时维生素C因受热损失很大,但炒番茄则损失很少,因为番茄是酸性,可以保护维生素C。炒菜加醋、拌凉菜加醋、糖醋排骨、糖醋鱼、醋蛋等都是很好的饮食习惯,心血管病患者宜多食醋,但胃酸分泌过多的溃疡病人不宜吃太酸的食物,以免使消化道受损。
辣味
辣味的感觉与其它味感不同,除了舌面的感知外,在咽喉、鼻腔、甚至涂于皮肤都会有感觉,是热觉、痛觉和基本味觉的混合感觉。辣椒、胡椒、蒜、葱、姜等以辣为主的食物,富含营养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辣椒是在各种蔬菜中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钴最为丰富的一类,还富含类胡萝卜素、辣椒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能促进能量和脂肪的代谢,因而可用于减肥。调味品辣椒酱虽然有辣味,但营养价值大大下降。
辣椒对黏膜有刺激作用,并强烈刺激血管扩张,因而消化性溃疡、胃肠炎、咽喉炎、痔疮、面部有粉刺、痤疮等患者均不宜吃辣椒或辣味浓的食品。大蒜、葱、洋葱等辣味食物含有烯丙醛二硫化合物和大蒜素,具有杀菌抗癌作用,因能扩张血管,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故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
酸辣粉、麻辣香锅、剁椒酱……很多人无辣不欢,并且对“辣”口味的追求没有止境,但是这些刺激性的食物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哪些影响呢?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等等消化道的问题。酸辣刺激,可能会引发饱胀烧心反酸等问题。除了酸辣食物,还有红肉、香蕉、蛋糕、甜食、油炸食品、巧克力、橙子等,可能引发饱胀。咖啡、奶酪、洋葱、胡椒和巧克力等,可能引发烧心,胸骨后疼痛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老年人,睡前在不经意间吃了一些刺激性食物或者是甜食,引发饱胀烧心吐酸水的情况也非常多见。因此,在饮食上要注意。
左边一条鱼,右边一只羊。
一个字谜,谜底就是“鲜”。
酸甜苦辣咸,就差一个“鲜”。有了它,食物会变得更加美味更有吸引力。但是“鲜”不代表口味重,很多人习惯味道重的食物,觉得那样才美味。
味道重的食品对人体有哪些方面的危害呢?
一般来说,味道重的食物,令人担心的主要是盐(包括其他咸味调味品)、糖、增味剂和油脂过多的问题。浓味有时也涉及辣、麻、酸等方面的味道,但相比而言,没有前面的问题严重。
大部分情况下,味道重的食物含盐量都高。所谓“好厨师一把盐”,盐多,再配合一些增味剂和其他调味品,就容易给食客留下深刻印象。过多的钠会增加肾脏负担,促进水肿,升高血压,造成组织脱水,增加胃癌风险,加剧经前期不适,还会增加尿钙流失,不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等等。
常说咸甜口的菜不能常点,这种菜很好吃,为什么不健康?
太咸了,人体会感觉不愉快,所以厨师会想办法让菜咸而不腻,常见的办法就是放糖和增鲜剂。糖能减轻咸味、调和百味,加了糖之后,就可以放更多的盐而不觉得咸得难受,甚至还会产生一种浓郁够味的感觉。可惜,糖本身也是不利于健康的,味精则会进一步增加钠的含量。所以,大量盐加上糖加上味精的调味组合,味道非常醇厚够味,却意味着其中的钠含量已经相当于正常调味的两三倍了,相当不利于健康。
味道重的菜一般比较便宜,味道清淡的菜反而比较昂贵,比如日餐和粤菜,为什么?
因为味道重的调味方式能够掩盖食物品质的低劣。比如不新鲜的鱼和肉,用浓味烹调的方法,就吃不出其已经变坏的味道。如果用清淡的烹调方法,人们就马上能分辨出原料的质量怎么样,这样店家就没法用不新鲜的材料,原料成本就必然会上升,菜也就不会太便宜。
味道重的菜往往烹调油的质量也令人担心,为什么?
味道重的菜,往往会用煎炸、过油等烹调手法,或者加入很多红油。这样,就难免会对烹调油脂多次加热,餐馆里煎炸一次之后的油是不可能马上扔掉的,还会反复使用多次。所以,吃这些浓味的菜,往往会发现油脂的黏度比较大,口感有点腻。
有厨师透露,做红油、用来拌凉菜的油,还特意要用那种已经煎炸多次、黏糊糊的油来做。这是因为油黏糊之后,就能牢牢地粘在食材的表面上,不容易流到盘子底部,更有利于给食材入味。
浓味食品只要不常吃,偶尔吃还没事儿吧?
偶尔吃损害较小,经常吃损害就大了。任何不良食物,都要吃够数量才会引起危害。坏的饮食习惯,由于日日重复,吃进不良食物成分的总量很大,对身体的损害就会很大。日常生活中,吃不健康食物机会很多,今天有个聚会,明天有个饭局,后天加班工作餐,大后天请女朋友下馆子……如果经常纵容自己,一年到头就没多少日子可以清淡饮食了。
平日清淡饮食,一个月有一两次吃浓味的食物,是不至于引起麻烦的,而且,因为平日清淡饮食培养了敏锐的味蕾,吃浓味食物的时候会觉得特别重味,甚至都有点难以承受。反过来,如果平日习惯于浓味,味感已经非常迟钝,吃稍微淡一点的就觉得淡而无味,难以忍受,这往往意味着身体处于不安全状态:它对于食材的品质已经失去鉴别能力,内脏处理钠和各种代谢废物的负担也太重了。
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
一些辣、麻、酸、香等味道重的调味品,需要适当吃。虽然在我国北方地区麻辣调料添加过多对健康没有好处。在西南地区阴冷湿润的冬天,麻辣调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出汗,使身体及时排除多余水分。在体力活动很强,重体力劳动而天气炎热的时候,出汗过多,又需要补充一些钠盐,所以口味可能会重一些。但在北方地区,除了夏季,出汗是很少的。气候非常干燥,补水还来不及,完全不需要用麻辣食物来给身体增加麻烦,贪吃川菜湘菜并无合理性。所以,口味重的人要适当控制住自己。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可以通过饮食的改变改善症状,比如一些鱼肉、鸡肉、菜花等食物,会有帮助。另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还要注意,脂肪的摄入每天不应该超过40克,白肉不超过50克,烹调油不超过20克,坚果也要适量。不要吃太饱,每餐7分饱就可以。
中医最讲究平衡,五彩缤纷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中的五味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若调配得当,可健体益身,若过之则会不利健康。中医对于疾病的认知,采取“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进行辨证论治。例如酸、甜、苦、辣、咸五味是人们日常饮食中永远离不开的滋味,按照中医理论中的“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五行学说与环境的色彩和食物的味道结合起来,环境的色彩、食物滋味不同,其对于人的作用也不相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