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探究齐地盐业发展
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盐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日常用品,而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先秦时代落后的工业无法满足人们对盐的需要,盐的缺乏使不仅用于日常,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甚至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筹码。
先秦时期齐地滨海,其盐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西周时期更是因姜太公“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使齐国从贫弱小国跻身春秋霸主。先秦时期齐地盐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社会功用呢?
一、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齐地盐业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对盐的解释是“人生曰盐”,是说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创造的。《世本·作篇》当中关于盐的记载是公认的古代历史中最早的记载,“古者夙沙氏煮海为盐”,古代的夙沙氏煮海水制作盐。根据《说文解字》、《禹贡》等许多史料的相关记载,夙沙氏可以确定为最早掌握制盐技术的部族,其煮盐地区便是在齐地的莱州湾地区。
夏商周时期的民众煮盐仅为实用,一是充当调味品,二是人们发现盐可以防肿。夏代山东地区的盐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到夏禹时期,齐地的青州之盐甚至被认定为贡品。《尚书》中有记载殷高宗武丁任命傅说时说的一段话:“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段话是说傅说对于国家来说就像盐的咸味和梅子的酸味一样重要。
武丁为了突出傅说的重要性将他比作日常生活中必须的调味品,可见商代时盐对人们来说已是必不可少,这时候青州海盐仍然是贡品。到商代中晚期,商朝甚至为了掠夺资源锁定齐地,进攻东夷,以便控制盐业。
据考证学家证明,这一时期的齐地既存在本土文化也存在商文化,可以发现商朝并没有消灭夷族,而是与其共同在齐地生活。可见东夷人虽然占尽地利,能够通过煮盐技术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危险。
西周时期,国家对盐的重视程度已上升到政治层面,除了海盐依旧作为贡品以外,还出现了专门掌管盐的官员。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散盐”非常珍贵,只有在招待宾客和祭祀时才能使用,就连周王平日的饮食中也不常用。盐的低产量一方面是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与运输业的落后存在莫大的关系。
姜太公刚到齐地时,齐地的农业还非常落后,可供耕作的土地少,可作劳力的人口也不充足。太公根据齐地的地理条件和原本产业迅速定位,确定了最适合齐地发展的方案,“极技巧,通鱼盐”,齐国在这样的政策下快速发展,为后来成就一方霸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春秋时期的齐地盐业
齐国的发展在春秋时期达到十分繁盛的地步,齐桓公甚至成为春秋首霸,齐国的发展步入全盛。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霸主,与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分不开,更离不开管仲的倾力相助。管仲成为齐国宰相后,慧眼独到,认识到齐地的盐会给齐国带来巨大财富利益,于是实行了一系列关于盐业的政策。
《管子》一书中对管仲盐业思想的记载最为充分。首先,盐业官营,官方规定民众煮盐的时间段,民众负责生产海盐,官家负责营销售卖,从而利用盐业获得高额利润。管仲认为盐的贵重程度比黄金更甚,深刻认识到齐国盐业的重要性,规定煮盐时间便会使盐在非煮盐时间内价格大涨,此时运送他国售卖,其利润之高可见一斑。
其次,管仲认为要想进行盐的专卖,首先要正盐策,将税将入盐的价格中,让民众在浑然不觉中缴纳税收。到春秋后期时,齐景公将民众制盐为主,官府制盐为辅的政策废除,统一改为官家制盐,民众自然心存不满,这就为田氏伐齐埋下祸根,最终取代姜氏,是为田齐。
三、战国时期的齐地盐业
到了战国时期,齐地的制盐产业进一步发展,技术的提升大大提高煮盐效率,在煮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战国时期虽然还有其他地方的盐产,如燕地、河东、西北,但都比不上齐地产盐的数量和质量。这时候的齐国对盐业更加重视,为了便于海盐出口,不断完善境内交通,使盐的出口更加便利。
丰富的海盐成为齐国割据一方的筹码,通过盐业进行外交活动也是当时处理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战国策》中就有张仪将“鱼盐之地”作为游说条件的例子。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大国外交的史料中都提到盐业,尤其是当时强盛的秦国极其缺盐,将盐作为筹码无疑会大大增加外交的成功率。
四、中国古代盐商与盐业的社会功用
第一,盐与民间商业。盐商在三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历史十分悠久。先秦时期对盐业官营的管理远不如后世严格,因此这一时期的盐业与民间商业联系紧密。春秋之前,煮盐完全是民众百姓自行进行,自己生产自己销售,政府不参与其中,夏商周三代王室所用的盐主要来自于各地贡品,只能算作一种赋税。
《周礼》和《禹贡》的相关记载都都将盐列于贡品,民众用盐朝廷也不会强行干涉。在这样的背景下,盐商便能通过盐获得利润,周厉王虽欲将一切山泽之利收归国有,但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因此盐商仍然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盐业的经营权虽然收归国有,但盐商并未完全被扼杀。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迅速,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人口也迅速增多。人生来必然需要食盐,盐的需求量剧增,官营之盐难以满足需求,同时刚刚实行的官营政策也不完善,于是盐商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齐国一向重视盐业,也重视商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优惠设施都给予盐商很大的支持。首先,为了方便贸易交流,齐国建设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无论陆路、水路,极大推动了盐业的发展。其次,齐国还为商人的各种商业活动提供优惠条件,为了吸引商贾,会根据商贾的数量规模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如此鼓励商业的发展,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可以说非常罕见。
第二,盐的社会功用。首先,食用。这不但是中国古代盐的主要作用,也是现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盐的主要角色。古人很早就发现“无盐则肿”的生活规律,所以从夏商周时期便开始食盐,《周礼·天官》中更是出现了专门掌管盐的官员。
据相关记载,这一时期的食用盐分为很多种,如苦盐、散盐、形盐,主要根据盐的产地不同区分,也会因为盐的不同形状和味道在不同场合使用。如散盐为海盐,因其产量低和不便运输的缘故十分珍贵,仅用于祭祀和招待宾客。
春秋战国之时,人们对食盐的依赖更甚,甚至将盐看作与黄金一样珍贵的存在。盐除了食用防肿以外也是调味品的佼佼者,《尚书》中“若作和羹,尔雅盐梅”就是说将酸味和咸味调和食用,可见古代人们在盐的烹饪作用上已经有了独到见解。
其次,祭祀。很久以前,因为盐不容易提取,再加上神奇的功效,被人们当作圣物看待。在盐的获取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人们将盐视为非常珍贵的物品,它甚至象征着王权。夏禹时期的盐被当作贡品,殷朝纣王更是把盐列于八珍之一。到了周代,《周礼》明确规定盐作为祭祀用品,祭祀用盐还会被周王室制成特定形状。
再次,贮藏。在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非常落后,食物难以长期保存。不过,勤劳聪颖的中国先民发现用盐腌制过的食物可以长期保存,不会有腐坏变质的情况发生,所以在很久以前用盐来贮藏食物就是人们保存食物的重要方法,也成为东方文化的特色之一,如《礼记》就有有关于用盐腌制食物的记载。用盐来保存食物延续多年,时至今日仍然十分常见。
最后,药用。盐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虽然在先秦时期的史料中,没有记载,但盐的这种作用在《本草纲目》等在古代医书中有不少说明,认为盐有长肌肤、牢肌骨、明目益气的效果。我们今日仍能在民间看到将盐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受寒腹痛等疾病中,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把盐看作圣洁之物,认为它是神奇的存在。
结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盐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业,它在先秦时期群雄争霸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齐国作为临近海洋的国家,其盐业的发展历史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具有关键意义,也能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雄的历史画卷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史记》《春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