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实验室你的睡眠,都还好吗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谈到新冠疫情使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并在全球范围内增加近1.5亿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他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这个数据着实令人震惊,但也在预料之中。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泥沙俱下的挟裹冲击与渗透下,自家文化险些断层,种种颠倒黑白的思想及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中灌输,进而在心智层面影响国人。不知不觉,我们的体质和身心健康已经到了一个“红灯”的边缘。中医大家郭生白先生谈到:亚健康人群已经占全社会人群80%以上。这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对照自己和身边人群,相信都会有一致的看法。而三年的疫情,又是压垮我们的另一个重担。

但,诸君不必悲观。站在《易经》的维度,任何坏事的发生,既有前因所致,同时也是促使事情转变的契机所在。《周易.系辞》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因此,疫情促使我们每个人对健康进行重新定义和思考,反思之前错误的生活及行为方式,进而改变自己。在深刻改变自己的基础上,人生从此变的通达。且,在苦难中见到自性之光,效法天道,生生不息,人生也将吉无不利。正如否极泰来,所以,我们依然充满无限希望。

本文,我将站在易经的角度,谈谈如何让睡眠变得更好。如果对正在阅读的诸君有所帮助,我则荣莫大焉。

中医和易经息息相关,医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由此可见易经的基础性及核心地位。在中医看来,失眠的原因一般是“心肾不交”,治疗思路是滋阴降火,养血安神,以使心肾相交。从易学(易经之学的简称)角度看,“心肾不交”属于“火水未济”。大家通过上图可知,在八卦对应人体系统中,心的功能系统属“火”(离卦),肾的功能系统属“水”(坎卦)。在正常状态下,心火下降,肾气上升,所以二者呈现出“水火既济”的健康循环。而在亚健康状态下,心火不断往上,肾气不断往下,二者不断背离,在古代的医学是魂魄不能交,在瑜珈术来讲就是上下气的升降失调,不能凝聚,从而造成失眠。明白了这个医理之后,下面谈具体思路。

先谈“水”的问题。易学认为,坎水的特性是“润下”,也即是肾气本来就有往下走的冲动。而之所以导致问题,和现代人几个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有关。首先是现代人过于频繁的男女性行为,消耗肾气太多,引动肾气不断往下而无法固守。囿于当前医学对“性事”的偏颇认知,往往诱发现代人陷于纵欲之苦而不自知。事实上,性如同其他器官一样,有着很严格的使用规范,绝非随心所欲。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把“淫”(纵欲)列为“万恶之首”。这里并非倡导“禁欲”,而是合理的“饮食男女”。如何在“纵欲”与“禁欲”之间,找到合理之度,诸君可自行研读古代中医经典,答案都在其中。

其次,民众中普遍存在一个关于“补肾”的误区,事实上,肾不是补出来的,而是静养好的。以易学来看,“补肾”就是“金生水”的思路,但对于脾胃运化之“土”却是耗泄,另外会导致“坎水”越来越旺,因为固守之“土”不断弱化,会导致坎水越来越倾向于往下冲动,最后又通过性行为等等消耗掉,出现“越补越虚”的后果。中医上早有告诫“虚不受补”,可惜市场上受利益驱动太多,到处充斥了补肾的广告,不知不觉民众已深受影响。《易经》之所以把“人”和“天地”并为“三极之道”,实在是因为人的伟大,以人文精神来讲,人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在医学来讲,就是人具有接近完美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果能将思想及精神,放在绝对安静与平稳的状态,坎水会自动生发、自动恢复,从而转化成肾气往上走。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中养肾的关键所在,不过太多人过于迷信西方医学,自弃自家珍宝,所以有今日窘境。

再者,空调和冷饮的滥用,让现代人普遍虚寒,其虚寒之程度,不仅影响到肾部,对于脾胃、肝胆、四肢、精神等都有较大的伤害,表现症状为消化能力差、心情忧郁、四肢不坚、精神萎靡等,严重者,可导致身体向重症疾病发展。人一出生,本来是“纯阳之体”,是“乾卦”的状态,强健而自强不息,为何后来陷入体弱多病的桎梏呢?就是因为寒湿之气的不断侵伐,导致阳气不断减少,阴气不断增多,最终从“乾卦”变成了“坤卦”,如果不能有效补充阳能,到了坤卦的最后阶段,“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人体势必发生重疾而苦不堪言。让我忧心忡忡的是,现代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在空调房中长大,从小到大,都无法离开空调半步。我曾建议有的家长,尝试给孩子用可以转动的摇头扇代替空调,有家长立马摇头:不行不行啊!孩子不用空调会流很多汗。我无语了,更准确讲,心痛!在没有空调出现的四千多年时间里,中国人一直都生活的挺好,疾病也少,为何现代人非空调不可且疾病高发呢?这其实就是思想与认知错误的问题。很多人怕热,怕出汗,但出汗在中医看来是好事,是湿寒毒气自动排出体外和人体自我调节的一个过程,现代人通过一台空调就把人的自我修复机能扼杀,岂不痛心哉!冷饮和空调是一样大致的道理,就不再赘述了。

当然,本文并非反对空调和冷饮,天地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关键是,你要善用,而不能滥用。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如果不在深层次明白生命密码,很多人恐怕在痛苦的循环中“生生不已”。

再谈“火”的问题。“离火”,医学界一般认为是心脏系统,针对“火旺”的问题,中药的对治思路包括镇心安神、滋阴潜阳、平肝潜阳等(阳虚和阴虚须辩证对治)。以易学来看,还不仅如此,离火不仅包括心脏,还包括心(心与心脏并不是同一概念)及情志,其特性是“炎上”,炎为燥,上为往上冲。大家体会一下发怒的状态,其实就是“炎上”。过多的欲望也是火,欲望重会使人的气血紊乱,心智昏迷,所以有“欲火焚身”一说。由此可见,养心是关键。《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心是人体的总司令,心健康了,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何为心者?若细讲,这个话题太大了,这是一切宗教企图搞清楚的问题。年以前,佛祖问阿难:“心在何处?”阿难答:“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阿难的回答被佛祖否定了,于是后面有了历史上有名的“七处征心”之论辩。以阿难的第一流聪慧,尚不能自悟,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如果我勉强回答,心为人之自性,不生不灭,乃人根本思想之所在。以易学言之,要养心(离火),不是生助之(木生火,越生越旺),而是“清火”,让火归于平静清淡。如何“清火”?《黄帝内经》给出了妙方:“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即是《道德经》讲的“少私寡欲”,《易经》更进一步言“无思也,无为也”,即:心理上不要有念头,也不要有什么作为的想法,保持空灵的状态,久而久之,思想自然归于恬淡虚无,失眠也就变成安眠了。此为养心大法。

执著于名利和情感的人最容易失眠。执著于名利,就容易思虑过多,火气不降,肾气不升,脾胃虚弱,进而心肾不交,辗转反侧是其常态。执著于情感,就容易多愁善感,见落叶而悲秋,闻啼哭而伤神,常为无明的情绪所累,为理不清的情感烦恼不已,最终难免落得个“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结局。

我有一位朋友,50多岁,也是一位领导,平时工作很忙,他说:“我从不失眠”,我问他为何?他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我心里没有事,所以睡得香”。这一句不经心的回答便透露了养心的秘诀:不要太多私心,越无私,越开心,睡眠越好。世界当中,天地最大。六十四卦,乾坤居首。何在?天地最无私,故能成其久。

据我的观察,睡眠好的人,有一个普遍特点:作息规律,不熬夜,按时午睡。熬夜是最伤肾的行为,中医早有告诫:“一夕不卧,百日不复”,即是说:如果一个晚上不睡觉,用一百天的充分休息也不能回补气血。由此可见熬夜之可怕!大家看网上关于年轻人猝死的案例,相当大的比例就是和长期熬夜有关。不可不慎!如何认定为熬夜呢?晚上11点后睡觉即为熬夜,因为晚上11点是子时,为肾气生发的时间。肾乃先天之本,如果这个时间段不能睡着,长此以往,先天之本就会严重破坏。为何要按时午睡呢?易学认为,“午生于子,子生于午”,午睡是滋阴,但同时在孕育阳能。肾阴足,肾阳同步转旺,这也是中医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道理所在。

饮食简单清淡也是睡眠好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人的疾病大多数属于“富贵病”(营养过剩,高脂肪、高蛋白及精细化食品摄入太多),这也是“病从口入”的道理。由于现在社会机器和人工智能的普通采用,人的体能消耗非常少。而过剩的食物进入体内,无法充分吸收,一方面会加重五脏六腑的负担,导致其提前功能衰竭。另一方面,无法吸收也无法全部排泄的食物会在体内转化成毒素,进一步损害五脏六腑。长此以往,失眠还是小事,身体恐怕要有大的麻烦。因此,饮食上我提倡少油、少盐、少肉、少甜、少吃,尤其是晚上,更要清淡为佳,不饿可以不吃或少吃。如果诸君能做到,我相信一定可以拥有一个好睡眠。

关于睡眠的话题,涉及到术数方面,比如风水和中医妙方,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空间。但因为篇幅所限,就先到此为止吧,后续之文,待机缘再详论之。

最后,祝诸位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一觉到天亮。

(本文完)

作者简介:于易丙,致力于传播中华易学文化菁华,融汇理象数,不断探索易经的普世应用法门,服务社会建设和大众安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