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盐泉依然流淌末代盐工留守废弃盐都清
从陕西最南端的镇坪到最古老的盐都宁厂古镇,几千年的盐道依然清晰可见,起于秦汉的大宁盐场的古盐泉依旧流淌着,但到90年代这里不再产盐。
大宁盐泉,位于巫溪县城北的宝源山麓,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盐泉,距今已有年历史,仍流淌不息。这里是三峡地区上古盐文化与原始巫文化的发源地,有“上古盐都”之称,出产的食盐长期远销秦楚、川陕和云贵等地。明清时,大宁食盐更是成为皇家贡品。
年,国家明令禁止传统的“平锅制盐”继续生产,在亏损的深渊里挣扎多年的大宁盐厂停产了。现在居住在镇上大多是盐厂退休的老人和家属,他们在小巷里打牌消磨时光。
86岁的退休盐工李春庭和老伴在家门口。孩子们都搬出去了,老两口一直守着这个家。李春庭56年到大宁盐厂工作,他说:“86年退休时盐厂有多名正式工,多名临时工,每天熬盐50吨。熬盐是一件繁琐事,首先要将盐泉的水引到厂子里,然后蒸馏部分水分、沉淀杂质、熬制、过滤,最后烘干。柴灶熬的盐可以洗眼睛、去沙眼、下火,还可以洗牙。”
盐厂老职工的家。
留守在盐都的老盐工。
流淌不息的古盐泉。传说先秦时代,猎人袁氏逐鹿至此,鹿忽不见,只见一洞,清泉涌出,口渴饮泉,水味极咸,知为盐泉,消息传出,人们便取水熬盐。从此,这里便成了我国早期制盐地之一。在清乾隆年间,有盐灶三百三十六座,煎锅一千零八口,号称“万灶盐烟”。
大宁河因盐成名,由于拥有盐泉,大宁这个本来人迹罕至的深山,成为古代这一地区最早的富库。盐厂繁荣时期,大宁河一带上下5公里产业工人近万,盐户、盐商、背夫、船工和江湖客商挤满两条长街。整个汉中盆地、两湖盆地、四川盆地、鄂西地区等的食盐,都由大宁盐场供应。图为昔日的制盐车间。
经过几千年的建设和洗礼,晚清的大宁厂,早已是一派繁荣景象了。镇子里商铺、会馆、客栈、染坊、茶馆、青楼、赌坊、药店,一应俱全。
大宁盐场遗址,还保留着几个大盐池。以前,这里开了40多个盐灶,各盐灶按眼取卤,以保证公平。这种由官方主持卤水分配的方式一直延续到清代。直到现在,山上的卤水还在不断流入“龙池”,并从分配卤水的圆孔中潺潺流出,可惜盐厂早已停产。
产盐的时候,宁厂镇就是一个小香港,盐厂一垮,什么都垮了。
眼前的宁厂古镇,房屋大多破旧无人居住,道路、石阶两侧杂草丛生。
断壁残垣的房子里被坚守着的老人开垦种上了蔬菜。
房子成了废墟,但时代的印记还依稀可辨。
盐厂停产,镇政府搬离,如今的千年盐都已成废都。
大宁河边的古盐道。从前背夫们走盐道将大宁的盐背到川陕、湘鄂等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