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摩旅不赶路,还为遇见千年古盐田
明天就是春节啦,山珍海味开始准备了吗?不管你做哪种菜系、何种美食都离不开一种调味品,是啥呢?请往下看吧!
有这样一个镇子盛名在外,在滇藏的交界处,入藏的第一个镇子—芒康县的盐井镇,纳西族人的聚居地,因盛产井盐而得名。
可我最早知道盐井源于大学那会看过的一部纪录片,介绍盐井“加加面”,至今碗面的历史无人打破。(这家上过央视、声明远播的“加加面馆”现已改名“一口面”)。大胃王不妨来挑战一下,据说挑战成功会有漂亮的卓玛姑娘、60头牦牛做为陪嫁等你带回家呦!
为追忆这青春时对”加加面“的记忆,决定在此露营。那晚风特别大,老板让我把帐篷搭在了一个闲置的房子里,车也放进了仓库里。两位摩旅大哥按排就座,卓玛姑娘手端加加面,唱着热情洋溢的歌曲,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每吃一碗面,食客们就在桌子上摆一颗石子用以计数。
这两位大哥吃了十四五碗,在这高原之上品味着独特的风味,聆听着热情洋溢的歌声,能否打破这碗的记录,根本就不重要。我想”加加面“也会成为这两位摩旅大哥日后温暖的记忆吧!
第二天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时,一对骑踏板车的90后小夫妻推荐我去千年古盐田。从盐井镇到加达村千年古盐田至少要走8、9公里路,在山谷间骑行,脚下就是奔涌的澜沧江,路况很不好,路面窄、偶尔还会有落石,水流穿过本就泥泞的大陡坡,着实考验司机的车技。
到达加达村,远远看见五六位老人坐在村口,手中拿着念珠,聊着天,看着车来车往......我停好车,走到他们跟前,他们目光和善的看着我。还没等我开口,其中一位奶奶说:“哪里来的呀”?我惊喜万分,没想到这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竟然会说普通话,我便坐下来和奶奶拉家常,听她讲述那些有关盐田的生活。
这片盐田在这神奇的高原上存在了上千年,直到今天纳西族人依旧保留着最为原始的制盐方法。
站在峡谷之中,浑浊的澜沧江岸边山体呈红绿色,西岸的加达村盐田是红色的,因此被称为红盐井。东岸下盐井村盐田是白色的,因此被称为白盐井。红色的盐可用作洗浴泡脚,白色的盐可食用。
同取澜沧江水,晒盐方式也都是一样的,可晒出的盐颜色却不同,泾渭分明的出现了红白两种颜色,当地居民也无法解释。
澜沧江两岸有泉眼,泉眼流出的水就是卤水,泉眼处用石头固定形成盐井。两岸用木头架起了一片片,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台子“就是盐田。盐田大小不规则,田面如镜,蓝天白云倒映在盐田中着实漂亮。将卤水倒入盐田中,经过风吹日晒蒸发掉水分,就变成了结晶的盐粒子。
盐田底部是用木头支撑,木头建造的盐田很是壮观。目测高度在1.0,1.1米左右,要弯着腰才能穿过,如同走在迷宫里一样,钻来钻去。一不小心,还会碰到挂在木头上的结晶条,像极了东北的冰棱,这些结晶见证并承载着古盐田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盐田里有两个大人带两个小孩在田里忙活着,两个孩子学着大人的模样不时的弯下腰,很快又抬起头,嘻嘻哈哈的打闹着。我远远的跟他们打声招呼,男主人告诉我,他们在把盐田抹平。
这片盐田在奉献了千年之后,将继续为高原上以盐为生的村民们延续着它的使命,蓝天白云映在盐田之上,夹杂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千年的古盐田仿佛正青春着。
正午过后,到了该离开的时候,村口的老人仍然坐在那里,看着我离开,就像刚看到我一样,目光和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