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碣石无棣说错哪了
禹贡碣石无棣说,主张“《尚书·禹贡》中的‘碣石’即山东无棣县的马谷山”,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听起来,此说似乎也挺有道理的。要说它错了,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下面,咱们抽丝剥茧地说说禹贡碣石无棣说究竟错在哪了。
图0无棣马谷山(滕海滨摄影)
图1无棣县和马谷山位置示意图
图2无棣县区位示意图(源于网络)
一、禹贡碣石无棣说的由来和道理
在《禹贡》中,“河”是特指黄河的,学术上称之为“禹河”。关于碣石的定位,历代学者们陷入了一个“碣石必在禹河之入海口”的误区。更让人困惑的是:渤海北岸今河北昌黎县(汉絫县,明清属永平府)有碣石山,却非禹河所经之地;渤海西岸今沧州沿海一带(西汉章武)是的禹河入海之地,却根本没山。
至明永乐初年(年)[1],由山西洪桐县移民到盐山县的读书人李柳西悟到禹河曾播为九河,而无棣县的鬲津河传为禹贡九河之一,且马谷山近在鬲津河下游接近入海之地,于是作文《九河辨》疑“马谷即为碣石”。后来李柳西之疑被刘世伟、杜堮、顾炎武等人所肯定,逐渐成了"禹贡碣石无棣说"。该说看似突破了“有碣石没河,有河没山”的困局,从而破解了千古碣石之谜。
综合李柳西《九河辨》、刘世伟《碣石考》、贾恩绂《碣石考辨》等文章,得出“马谷山即禹贡碣石”的道理有五:
1、碣石是禹河入海处的海畔山。昌黎碣石山非禹河(或九河)所经之地,所以昌黎碣石山不是禹贡碣石。
2、九河乃禹河所变,那么九河入海处等同于禹河入海处。禹河在沧州到交河县之前已播为九河了,不是九河归一入海的。
3、齐地含无棣县。九河故道俱在齐地,而碣石不当复在他境。
4、无棣县的鬲津河说是禹贡九河之一,其下游接近入海段从马谷山北侧流过。那么,马谷山属于海畔山,又在“九河之下,入海之口”,符合从“夹右碣石入于河”推断出来的"碣石必在河口”的要求。
5、马谷山在鬲津河的右面和海的右面,即马谷山被“右”夹住,符合《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中的“夹右”的要求。
故,马谷山在平原上一峰拔地而起,居古九河之末梢、突兀于渤海岸边,必为禹贡碣石无疑。[1]
难道禹贡碣石无棣说真的破解了千古碣石之谜么?深入对照《禹贡》的有关原文和现实情况,很容易得出相反的结论。
二、禹贡碣石无棣说哪里不对了
因《尚书》属于五经,《禹贡》为其子篇,人们也常称《禹贡》为“经”。《禹贡》的谋篇分为“前言、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五服、结尾”七个部分。审视前言、九州、导山和导水部分中与碣石有关的内容,对照现实情况,就可知道禹贡碣石无棣说错在哪里了。
1、《禹贡》中有关的原文
(1)前言原文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2)九州中的冀州、兖州、青州原文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恒、卫既従,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海岱惟青州:……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图3禹贡九州图[2]
(3)导山中的原文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4)导水中的原文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2、马谷山与《禹贡》相关原文完全不合
(1)马谷山与前言不合
马谷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小死火山丘,不属于任何山列,占地仅0.39k㎡,海拔63.4m。马谷山与前言中的“奠高山大川”不合。
厎柱山是特例,非马谷山可比,厎柱虽小却几乎塞住了黄河,因而导山、导水中都有“厎柱”的身影。
(2)马谷山与禹贡九河之未必合
《禹贡》导河部分出现了三个概念,河、九河、逆河。原文为“导河积石……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段话自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大陆泽之后禹河分为九条受海潮逆灌的九条支流入海;另一种解释禹河在大陆泽之后先分成九条支流,再“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於渤海。”
看山川大势,九河合同为一条逆河入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禹河故道从大陆泽之后有广阔的空间可用于九条支流合并为一条逆河入海(见图4)。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禹河在天津东南入海,或者说九河归为一条逆河在天津入海。那么,禹河入海口在天津,“夹右碣石入于河”就跟无棣的马谷山没关系了。
图4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摘自网络)
禹河进入宽阔的大陆泽水域,再九股而出合一,不是不可能。在当今渤海西部水系分布图(图5)上,若逆河之上游是九河,九河就不该超出以消失的大陆泽、白洋淀和马谷山连线成的三角区。从情势上看,无棣县既不是逆河上游的九河区域,也不大可能是禹河在大陆泽以后分流九河入海的区域。那么,马谷山在九河之下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图5渤海西部水系分布示意图(底图取自网络)
(3)马谷山与禹贡碣石位置不合
马谷山属兖州,而禹贡碣石在冀州,州际不合。冀州的“夹右碣石入于河”,没说碣石距离河口有多远,更没说碣石在河口处。“夹右碣石入于河”讲的是冀州的进贡路线,碣石只要在这条路线前进方向的右侧就可以了,不用管它距河口有多远。那么,碣石就不必在“河之所经”之处了。事实也证明,禹河入海口处根本不存在碣石山。“年前,大禹治水,疏导九河,于碣石入海”[1]的说法是不对的。
“夹”有“靠着、紧邻”之意。河流在山谷中穿行称“夹山而行”。只要突破“碣石必在禹河入海口”的思维禁锢,就能找到“夹右碣石入于河”含义的完美答案。昌黎碣石山远离天津的禹河入海口(南大港水库)约有km的海路,完全可以完美解释“夹右碣石入于河”之意(图6)。马谷山距离禹河入海口约75公里,却不大可能是冀州进贡路线所经之处。
图6昌黎夹右碣石入于河示意图
(4)马谷山与说禹贡冀州进贡路线不合
即使按照禹河播为九河入海的说法,马谷山也与禹贡“夹右碣石”不合。九河,《尔雅·释水》曰:“徒骇、太史、马颊、覆融、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九河”。在九河当中,最北为徒骇河,最南为鬲津河(见图7,1为徒骇,9为隔津)。那么,最北的徒骇河应是冀州和兖州的界河,冀州进贡路线应当入最北的徒骇河才对,不该舍近求远入最南面的鬲津河(已到兖州中部)。
图7九河区示意图(截图自禹贡九州图)[2]
(5)马谷山与禹贡“夹右碣石”不合
无棣县有两道相距约20km的贝壳堤是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图8)。它们在渤海西岸的贝壳堤当中统编为Ⅱ号和Ⅳ号,经C14测年,Ⅱ号贝壳堤距今年左右,Ⅳ号贝壳堤距今年左右。大禹治水的年代距今约年,当时海岸线大约在Ⅳ号贝壳堤往海方向6.5公里,距离马谷山约18公里。换句话说,大禹治水时,马谷山距海18公里,以马谷山的体量和高度,是难以作为航海的航标的。
图8无棣县贝壳堤分布示意图(自[3]改)
按照禹贡碣石无棣说,无棣县的鬲津河是九河之一,冀州进贡路线从鬲津河口入。因鬲津河在马谷山北,当进贡路线前进到马谷山附近时,马谷山是在进贡路线的左边,根本不合“夹右碣石”(见图9)。(注:鬲津河为今漳卫新河,由大口河入海。大口河旧称大沽河,入海口称大沽口。)
图9马谷山距两条贝壳堤的大约距离示意图
“夹右碣石”本义为“紧邻着右边的碣石”。然而,禹贡碣石无棣说论述的马谷山“夹右碣石”为是“被‘河之右,海之右’所夹持”,与禹贡“夹右碣石”本意不合(见图10)。
图10禹贡碣石无棣说的“夹右碣石”示意图
(6)马谷山与禹贡导山不合
在禹贡导山中总共导了四条山列:首列十二山,第二列八山,第三列四山,第四列三山,共27山。马谷山是孤山,不属于任何山列,因而从山列上说马谷山不可能被导。
首列中的山“太行、恒山、碣石”都在华北平原的边缘,第三列的大别在华北平原南缘。值得注意的是:华北平原内部和山东丘陵地带无一山被导,连岱(泰山)都不在被导的27山当中,小小马谷山就更不可能被导了(见图11)。
图11华北平原上禹贡的导山示意图(底图源于网络)
此外,因马谷山体量过小,所以既无法形成山洪,也不能挡住洪水,根本无需导山。
在《禹贡》导山经文中,碣石是在被导的山列当中的。因马谷山不可能被导,所以马谷山与禹贡导山的经文不合。
总之,禹贡碣石无棣说虽有五大理由支撑,但却存在六大方面与禹贡原义不合。在六大不合面前,禹贡碣石无棣说的五大理由无一成立。读者了解了其错在哪了,便会自行判断禹贡碣石无棣说是不是“离经”之论。
参考文献:
[1]《禹贡碣石考》,人民出版社,
[2]程光裕、徐圣谟,中国历史地图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3]刘金然等,贝壳堤岛的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无棣县例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Sci.Bull.,23(11)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