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膜技术的来历及用途
年,在化学世界里绽开出朵艳丽之花一一液膜技术。它的培育入,是美国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的华商学者黎念之博士。70年代以来,这项新技术风靡世界,在我国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液膜擒火龙一天,某油田钻井队的工人正在一口刚刚打好的高产油并口旁紧张地作业。突然,一股高压气流挟带着泥浆从井下猛窜出来,直冲井架,一瞬间即成了一条数十米高的“火龙”。井喷!原来,强大的天然气流冲出井口,擦过钢铁井架,即会产生静电火花。引燃天然气而成为熊熊烈焰。火灾发生后,救火车、消防队、工人们纷纷赶来灭火。可是,火势太大了,人们搏斗了几个小时,仍未能将烈火降服。就在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辆化工研究所的汽车风驰电掣般开进了现场。只见几个科技人员身穿石棉服,手提神秘的药水,迅速将它从井管打入井下。过了片刻,怪哉,井喷制止了。这种灭火神“水”,原来就是液膜那么,液膜是什么?它能制服并喷又是怎么回事?它还有些什么本领?
稳定的微泡所谓液膜,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日常使用的肥皂、洗涤剂产生的皂泡沫,就是一种液膜。它的产生,在于肥皂、洗涤剂之类的长分子端亲水,另一端亲油,因此在水中遇上油,就会很有秩序地排列:亲油的一端向油,亲水一端朝外,从而成为包围着油的泡膜。不过,这种肥皂膜很不稳定,一欧就破。作为新技术的液膜,要求很稳定,在正常条件下存放数年也不会磁裂。新液膜一般是悬浮在液体中的乳液小球,直径0.01~0.2厘米,膜厚1~10微米。根据用液的不同,液膜基本上分为水膜(水包油)和油膜(油包水)两类。
家知道油和水是互不相溶的,放在一个杯子里很快就层次分明。如果在这杯子里加一种表面活性剂(肥皂就是一种表面活性剂),由于它的一端具有憎水亲油的性能,另一端又有憎油亲水的性能,一旦高速搅拌这杯混合液,最后就能象肥皂洗涤油污那样形成牛奶般的乳状泡沫,即油包水的液膜(油膜)。如果膜内包的是油,则成水包油的水膜了。
如果在制造液膜时再加入某些固体微粒,生成的液膜里面就包结有固体物质。“液膜搞火龙”中的神秘灭火剂,其实就是包结有润土的液膜。因为井下的温度和压力均比地面高得多,液膜受热受压破裂,膜内的膨润土奇膜而出,遇到地下水即膨胀,粘性也增加,从而堵塞住井管通道,把气体、油液等封闭起来,控制住井喷。
采油的新助手油田之下,并非汪洋般的油海。石油必须经过土壤、砂石层慢慢渗集在井管附近,才能吸喷出来。如果碰上地层较致密,油的聚集就十分缓慢,势必影响到采油速度。固然,在钻井周围的地下开出许多裂缝就好办了,远处的石油将会象泉水一样沿着裂缝向井管流来。但是,在地底下凿缝,又谈何容易!近年来,利用液膜技术,居然能在地下“凿”出了裂缝罅隙。人们把包结了盐酸的液膜掺合沙子和水,用高压泵从井管打入地下。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液膜破裂盐酸流出并与碱性的土壤起化学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盐类,形成裂缝而沙子则掺入缝隙起支撑作用。于是,远处的石油就可以在这条沙子通道中源源流往井管。美国采用这种技术,使油井增产15~20%。
此外,液膜技术还被利用于“二次采油。因为一般靠地下自然压力喷采的石油,只有藏量的%,必须向井下注水增压才能继续采油。这就是二次采油。为了提高二次采油的出油率,往往还需设法把油层中的大洞堵塞,以减少用水量,增加油水混合物中油的比例。为此,采用分别包结氯化钙和水玻璃(硅酸钠)的液膜,把它们打入井底,扩散到油层大孔中破膜而出,氯化钙和水玻璃相遇就生成胶粘状物质,将大孔堵塞起来。采用这种深度堵水技术,可使每口油井增产2~3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