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怎么做出来的有哪些常见的套路,你中招
近几十年,随着西藏旅游文化的火热,藏区独有的天珠也顺势成了收藏界的主力之一,其价值不断攀升,许多商家大批加工。那么,如今拉萨大小店铺里的“天珠”都是怎么来的?用什么做成?纯天然天珠是什么样的?这一系列问题,不仅让内地游客一头雾水,就连常年在藏地工作的人也说不清楚。大多数人只能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
在藏区人眼中,天珠是一种超自然之物,也是串珠世界最为神秘的一种。关于天珠,坊间流传着很多说法,但大都无从考据,甚至这个名称由何人所取至今已不可求证。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最早的天珠由海螺化石打磨而成,后来由于化石的稀缺,便改用一种含玉质及玛瑙成分的沉积岩打磨。其图案以眼球状纹为主,辅以三角形、四边形等。
天珠收藏的误区
纯天然天珠
很多商家都会告诉客人,这个天珠的颜色纹路都是纯天然形成的。遇到这种说法,一定要警惕,绝大多数天珠材质是玛瑙或玉髓。在古代,对天珠的原料选择极为苛刻,古代工匠们会尽量选择质地细腻温润、透明度差的材料,用特定的工艺人工镶蚀出环形和线形纹饰,它本身就是镶蚀玛瑙玉髓珠的一种。也就是说,即便是老天珠,也一定有过人工处理的痕迹。
天珠的原材料是九眼石页岩?
有一种流传非常广的说法,认为天珠的原材料是“九眼石页岩”。实际上,所谓的“九眼石页岩”并不存在,这个名词是早期翻译一些国外文献时出现错误而导致的,后来被一些文玩商人大肆炒作,甚至还凭空编造出了一套理论体系。现在流传甚广的“九眼石页岩”都是西部戈壁滩常见的一种硅酸盐结核。
至纯天珠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说清楚“至纯天珠”这个词的定义,关于它的范围更是众说纷纭。“至纯天珠”的概念最早也是一些学者和商人提出的,目前的各种解释都非常混乱,主观性很强。有人认为“至纯”二字更应该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名词。所谓的“千年至纯”也只是一个形容而已,并非是真的千年。
鉴定证书
随着市场上的天珠越来越多,藏友也学精了,越来越不好忽悠,商家们只好继续“升级”套路,越来越多的商家都会向顾客展示自己的鉴定证书。但之前有一位藏友,拿出的天珠鉴定证书上面写着“千年至纯”。这里就要注意了,玉石类的鉴定证书上一般只有它的材质等物理特征,目前还没有技术确定天珠的年份,更不会有“天然纹路”这类主观性极强的信息。
天珠是怎么做出来的?
天珠的制作工艺可分为以下五种:
第一种,镶蚀玛瑙,黑底上线:选用黑色或红色等深色的天然玛瑙,把碱水、白铅、洗涤碱等涂料涂在未经处理的红、黑玛瑙上,使其形成白色的线条。
第二种,镶蚀玛瑙,白化处后上黑底:先用碱水、白铅或碱加热,使玛瑙“白化”。再添上磷酸铜,加热形成黑色的线条纹图案。
第三种,镶蚀玛瑙,白底上黑纹:在淡色的天然玛瑙上面添上涂料,然后加热使其形成黑色条纹。
第四种,镶蚀玛瑙,中间白化后上黑底:在中间段使用第二种方法加工,两端保留原石部分。
第五种,镶蚀玛瑙,中间同时上黑白线纹:将“白化”涂料和产生黑色纹饰的涂料分别涂在不同部位,形成黑白线纹。
总的来说,这五种工艺做出来的天珠各有特色,第一种和最后一种是比较简单、讨巧的方法,但生产出来的天珠容易褪色,其余三种方法就属于很多藏家眼中的“古法”,流传年代比较久远。
鉴别天珠的基本法则
由于大部分天珠都有头道整体白化工序,而白化后的珠体可以做到完全不透光的,所以不要以透光性作为天珠的判断标准,否则可能错过很多好珠子。
上述第二类工艺的特殊性,生产出来的天珠,表面纹饰不可能是非常规整而边缘清晰的。所以图腾线条边缘越是清晰的,越要慎重。
很多商家会拿出一些表面坑坑洼洼、凹陷的、爆裂的、甚至很脏的珠子,声称这才是“老珠”。实际上,这样的珠子更有可能是现代仿品,商家将外表做的稀奇古怪,目的就是冒充“老珠”牟取暴利。相反,绝大多数人对“老珠”都会非常爱惜,悉心保护。
最后要告诉藏友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天珠,几乎全都是新仿老天珠。同时,天珠没有真假,只有新老和优劣之分,这里的“老”体现在工艺和年代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