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坐商的食盐生产
明代河东盐商只从事食盐的运销。到了清代河东盐商分化为坐商、运商两大类。坐商从事食盐的生产运商从事食盐的运销。当然在河东盐商群体中也存在同时具有坐商和运商两种身份的大盐商。在河东池盐产区顺治六年的“畦归商种”是一次重要的变革。从此以后“商人之有畦犹农之有田”。
河东盐的获取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使水分不断蒸发卤水的含盐量不断升高。当卤水的浓度超过盐的饱和浓度后盐便析出成为结晶体。其生产方法在古代主要靠天然结晶人工捞取的方式获得。在盐池南面夏秋间多起大风凭借着日晒风吹池中卤水经自然蒸发后达到饱和浓度结晶成盐。食盐通过人力捞采而得。一次采集之后池水还会再次结晶于是再次采集如此循环这便是河东盐池最早获得食盐的方法。由于依靠自然结晶集工捞采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食盐的质量、产量都无法保证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坐商逐渐发明了垦畦浇晒的方法。
垦畦浇晒法标志着河东盐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进步。到了明清时代根据获得卤水的途径不同其生产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引黑河水、淖沱取水、凿井取水①。生产食盐的第一步便是获取卤水。卤水来源的不同对坐商的生产经营影响很大。引黑河水卤水的获取很容易坐商的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治畦这一阶段。此后由于黑河的淤塞获取卤水变得困难坐商需要花大量的人力来挖溥沱然后利用桔棒把卤水提上来。
这样卤水不再是自然物品而是需投入大量资本方可获得的稀缺品。从引黑河水到淖沱取卤水再到凿井取卤水河东盐的生产方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经验的积累河东盐池出现了引黑河水进入由人工专门修治的畦内浇晒得盐的方法。这是清代河东坐商在清中期之前主要采用地方法。此法在雍正年间刊刻的《河东盐法志》、《山西通志》等史籍中都有较详细的描述:“国朝畦归于商种不劳民力而其种治之法仍如旧法。
岁以二月一日畦工入池盖庵、治畦、淘沟。侯风至引水浇晒。自二月以至八月及罢畦种治也。先用桔棒艳水注于畦之首段搅之日曝味作艳注次段首段另注新水。次段水咸色赤抱移三段侯其澄开门滕隅灌四段。段段开灌其一、二、三段悉以前法握注。像清流盈科而进极乎南埂而止水深一二寸乃已。经时水面盐花浮上若凝脂皎雪谓之拓花以其必击拓而后成盐也。”此即垦畦浇晒的方法它包括灌水、蒸发、沉蓄.拓花等工序。在出土的石刻《河东盐池之图》中便可以看到汲卤、治畦盘盐等劳动分工。
就是说.“人力垦地为畦将盐池卤水引灌入畦经过日晒蒸发而制成盐。生产方法是把畦地分为若干段先将卤水引入首段常以铁耙揽动帮助蒸发。蒸发到一定程度把卤水引入次段。然后再引入第三段:断断依次蒸发再经沉淀过滤杂质最后将卤水引入制盐畦。畦内水面盐花浮上时使用木耙将花榻落水中称榻花再逼以烈日就结晶成盐”。这时坐商生产食盐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生产工序复杂化卜有制畦、引水、蒸发、过滤、榻花等许多工序劳动力的进一步分工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第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提高表明制盐技术已经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完成的工作必须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能掌握生产工艺才能保证盐的质量和产量。第三:从事食盐生产的劳动组织更加严密和完整。此法也叫分段浇晒法。分段浇晒法的起始年代有学者认为大约始于明代晚期在“唐宋间出现了垦畦治盐的方法……大约在晚明之际垦畦方法有了重要的改进……出现了分段连续作业”。
也有学者认为垦畦浇晒始自唐代并且从清初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三百年间都采用垦畦浇晒法制盐②。还有学者认为始自清代④。《中国盐业史》一书的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分段浇晒法的产生早于清代理由是“池之有畦自唐宋时己然矣。池如仰盘畦居滩际地势南卑于北畦旁各开水为港长于畦等汲引水上畦底如砒边封为埂中复留睦以段分之此治畦之法也”。④但由于史料有限其具体年代作者认为暂且存疑匀。
《中国盐业史》认为垦畦浇晒与分段浇晒为两种生产方法本文认为此观点似需商榷。在上述关于分段浇晒法的引文中有“其种治之法仍如旧法引水浇晒自二月以至八月及罢其种治也”
的文字因此“垦畦浇晒法”与“分段浇晒法”可能是一种生产方法只是叫法上略有差异。此外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看法如《关于河东盐池“分段浇晒法”与“打井浇晒法”之我见》一文提出了与《中国盐业史》不同的观点该文认为:河东盐池曾经出现过“分段浇晒法”与“打井浇晒法”两种浇晒法是不准确的不符合河东盐池的实际情况。河东盐池存在的生产方式应该是“垦畦浇晒法”。笔者认为垦畦浇晒的方法在唐代出现后可能并不分段只是在同一畦内使水分蒸发而得盐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劳动经验的积累发现将一畦分为几段连续作业有利于食盐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高。因为卤水不仅含有食用豁而且.含有其他盐类但是这些欲类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这样分段浇晒便可使其他盐类及杂质先行析出、沉淀。如此到最后一段拓花成盐后盐的纯度自然就比以前提高了。因此从逻辑上说垦畦浇晒不是直接从一畦晒盐变成四段连续作业而应是渐进地发展。
在最初极有可能只是由于单个畦的面积太大畦的平整较困难而人为的分成几块然后才在实践中产生连续作业的方法。比如《河东盐法志》中的一记载东、中、西三场的畦地都有准确的宽度而长度不受限制。这样要想增加食盐产量就得增加盐畦的面积而要增加畦地面积只能增加畦地长度。当长度增加后由于地势的原因畦地需分割成几块也可以说是分段浇晒法产生的一个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