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江苏走出,隐姓埋名半世纪,创造中国

不论走到哪里,他给人的印象总是谦逊低调、从容平淡。多年来,他将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祖国的核动力事业,用坚守写下了建设国家的铮铮誓言,用热爱诠释了奋斗终生的无悔人生。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届校友于俊崇。

于俊崇,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工业热工专业(现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年、年、年分别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获国家重大贡献奖及金质奖章,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核工业集团首届“钱三强”奖等。

坚持不懈,踏上核动力之路

年,于俊崇出生于滨海县东坎镇一个普通农家,“家中兄弟姊妹多,父母种田,供养我们很不容易,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寒暑假我为了节省车费,有时一年也回不了两次家。”他说,人不能忘本,“即便是现在,我还经常记得求学时的日子,贫穷和苦难能磨炼人的意志。”年,刚从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于俊崇就调到了刚刚开始起步建设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致力于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与研究。他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一座压水型核动力反应堆、岷江堆、中国第一座脉冲堆以及中小型民用核反应堆等工程的热工水力设计和安全分析等工作,参加了新型核动力装置的立项论证和方案设计工作。

于俊崇家庭照

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对事业的坚守,为于俊崇日后全身心地投入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担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型号总设计师室主任期间,于俊崇具体负责各设计阶段的设计和科研计划、技术协调、内外技术接口管理、设计科研任务的组织落实和总体设计。他是完成项目立项,总体方案论证设计,核动力装置反应堆、一回路系统及相关仪控系统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初步安全分析报告编写等任务的组织者之一,承担了相关总体设计。特别在确定装置总体设计方案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项项重要技术的主要论证者和设计者。

为了工作,他曾隐姓埋名半个世纪,直到年,已是白发苍苍的他才第一次可以告诉别人,他用一生情、一辈子做的事,就是中国的核潜艇研制。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激情,他微笑着说:“因为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一丝不苟,攻关技术难题

年,于俊崇开始担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重点工程总设计师;年,他又被任命为国家重点工程副总设计师。长期以来,他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亲自组织,亲自参与。在协调解决所有设备在设计、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时,为了能及时决策,于俊崇常年奔波于总装厂和近40个设备厂之间,先后解决了数十项重大技术问题。

在新研核动力装置进行冷态调试中,有关人员发现一个设备产生异常响声并引起振动,这将直接影响到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的安全。面对这样的难题,新建试验装置常规时间一般要一年左右,但于俊崇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力量。在技术责任单位中国核动力院的积极努力下,他组织了一支由技术工人、实验人员和设计人员组成的攻关队伍,以忘我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进行攻关会战,仅仅用了45天时间,就建起了一座完整的模拟试验装置,创造了试验装置建设史上的奇迹。紧接着,于俊崇开始投入改进实验。在他的主持下,团队用了3个月的时间彻底解决了该设备异常响声问题,并创造了设备研制中的多个第一。

在那段最紧张的时间里,于俊崇和大家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对同事,于俊崇会用轻松的话语去安慰,而他自己面临的压力却无人排解。他患有高血压,平常每天一片降压药,血压基本能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在集中处理问题的那半年时间中,于俊崇即使每天两片降压药都无法控制血压。尽管这样,可他总是面带轻松的微笑出现在每一个工作会议上。

年,于俊崇及其研究团队编著的《船用核动力》英文版专著MarineNuclearPowerTechnology已由全球第一大科技图书出版集团Springer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英文版被纳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国内外少有的船用核动力领域专著,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工程价值。

年9月29日,在“双碳”院士论坛上,于俊崇又对核能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适度发展可调峰核电站;二是三代核电要研究降低造价,应按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一直倡导的合理、可行、尽量低核能安全基本原则,进一步论证增加的必要性;三是加大四代堆技术攻关;四是早日解决我国燃料处置问题,保证我国核能产业顺利发展。

从扎根成长,到做出成绩,于俊崇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如今,他已然成为了坚守在国防科技战线上一名“老兵”。赓续初心,止于至善,他将继续在核动力领域发光发热,力图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素材来源:东大能环官微、成都科协、滨海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盐都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1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