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什么时候定义了盐,不吃为什么会浑身

了解畜牧业的应该认识下面这个东西,畜牧营养舔块,主要的作用就是为牲畜提供营养元素,其中就包括盐,也是动物必须的元素。

金、木、水、火、土vs辛、酸、咸、苦、甘,五行对五味,我国古人讲究平衡,五行对五味,咸占其一,在中国古代就非常注重盐的补充。

盐,一日三餐不可无,无盐,菜寡淡,食无味,久患疾。

那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盐的呢?

如果非要说发现盐,根本无证可查,因为人还没有进化成人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盐了。不管是动物园还是野外,灵长类动物们都喜欢依偎在一起“挠痒痒”,其实就是在互相扒拉对方身上的盐粒吃,因为猴子没有食盐的固定来源,为了平衡身体中的食盐,会食用同类身上析出来的盐,最大化利用食盐的同时,还能增进族群之间的感情。

人类在步入文明之前,与猴子没什么区别,可以预见的是,当人类皮毛退化之前,可能也做过相似的事情。盐的最早发现,是人类的生理需求。

人们什么时候开始定义盐?

世界各地发现盐的时间各不相同,如果单说国内,《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盐的繁体写法“鹽”,本意就是“在器皿中煮卤”。而煮卤最早记载的就是盐宗夙沙氏煮海,在今莱州湾南岸寿光附近,夙沙部落的夙沙氏开始发明海水煮盐的方法。

也就是说,大概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煮盐,而更早的时候,人们虽然没发明煮盐,但是已经发现了卤(人为加工过的成为盐,未加工的称为卤)的重要性,现在就有一个史学家提出,古代的有熊氏和神农氏之间的战争,也就是炎黄之战,就是因为争夺山西运城一带的盐池引起的。而后来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也被称之为是盐池的争夺战。

有熊氏,神农氏等的真实史料都不曾拥有,这些到底是真是假,也只能是猜测。但是在距今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发现了大量盐池的遗迹。可以肯定的说,中国人发现盐,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如果卤也算盐的话,那就是更久以前的事情了。

人为什么要吃盐?

盐,即氯化钠(NaCl),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水份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同时还能保证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碱度,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

人吃盐过少,会造成体内的含钠量过低,发生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

人不吃盐为什么浑身无力?

这个问题有点大,涉及到细胞的工作原理,专业词都能把人搞晕,我就以比较通俗的语言总结一下,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人不吃盐其实并不是人本身没有了力气,而是大脑(神经)对肌肉控制的减弱。不仅仅是肌肉无力,还会出现大脑反应慢,困倦等反应,都是因为神经的作用。

人体最不可或缺的金属元素,钠+和钾+,细胞通过钠+和钾+的浓度维持内外体液平衡与信息传递,并维持一个细胞液内外的一个电势差。

细胞膜上的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会不衰减地传播到整个细胞膜上,这称之为动作电位的传导,如果是发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又称为神经冲动。

估计看到这儿很多人就蒙了,说白了,简单说钠+和钾+等电子的变化决定了信息的传递。

细胞膜上有钾-钠泵,钠钾泵可以将细胞外相对细胞内较低浓度的钾离子送进细胞,并将细胞内相对细胞外较低浓度的钠离子送出细胞。每消耗一个ATP,可以将三个钠离子送出细胞,同时将两个钾离子送进细胞。进出的电荷不平衡,每工作一次细胞膜内就少一个正电荷。细胞膜内部钾离子浓度高,钠离子浓度低。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外的电势会升高,细胞膜内的电势会降低,细胞膜内外的电势会有差值。这个差值称为“静息电压”。

正常情况下,细胞膜的钠通道是不开放的,在钠泵的工作下,细胞外的钠+比细胞内多得多,有非常明显的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随着钠离子的进入,细胞内外的电势差会降低。

当膜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就会引起细胞膜上大量的钠通道同时开放,此时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细胞内为负)的作用下,使细胞外的钠离子快速、大量地内流。

当膜内侧的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钠离子的进一步内流时,也就是钠离子的平衡电位时,钠离子停止内流,并且钠通道失活关闭。这时由于细胞内电位升高,钾+浓度高于细胞膜外,钾通道激活,钾+外流,使细胞内电位降低。这时虽然恢复到了静息电位时的电势水平,但是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内外情况并不相同,细胞内钠+过多,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将流入的钠离子泵出并将流出的钾离子泵入,恢复动作电位之前细胞膜两侧这两种离子的不均衡分布。

神经细胞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是这样传递的,受刺激的细胞膜与邻近的细胞膜之间产生电势差,产生跨膜局部电流(静息时细胞内负外正,动作时细胞内正外负,两个细胞之间产生电位差且细胞液是导电的,就产生了电荷移动),即,没有钾钠,这个刺激没法传输。

这是一个高中的生物知识,大体就是这样,我感觉快忘得差不多了。总结一下就是神经传导就是电信号的传导,电信号的传导与钠+和钾+在细胞内外流进流出有关,也与细胞之间的流动有关。钠离子在人体内又是不断消耗的,所以人需要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补充。

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的钾(毕竟植物的生长也是需要大量钾肥的),但是却极少含有钠的蔬菜(冰菜等植物含有钠),动物的血和部分内脏含有盐分比较高,却不是人类主要摄入的食物,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补充钠盐。如果身体中钠离子偏少,整个神经传导过程就会迟滞,也就是我们感到无力、头晕、反应慢的症状。

这个原理,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内陆人吃东西偏咸(海边人吃海鲜补充钠元素),干体力活的人能吃咸(体力劳动出汗多,出汗是体内钠元素流失最快的方式),其实这是一种为适应生理需求而习惯的味觉需求。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食草(杂食)动物为什么要舔岩壁,舔土,互相舔舐。还能解释为什么食肉动物在捕获猎物时,优先食用脏腑器官及肠道消化物的现象。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身体必需的钠元素。

当然,吃盐太多也不好,摄入过多的食盐会使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血压升高。还会导致肾脏排钠的能力增强,同时也促进了排除与其相似的钙,引起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同时增加肾脏的负荷,引起肾脏疾病。所以吃盐适量最好。

好累,估计能看到这儿的都是才识渊博的俊男靓女,那么您给一个免费的赞支持一下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6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